下梅林传奇女性——何华益的故事
深圳市级
1076
128
0

在福田区北面风景秀丽的梅林水库旁,有一处不为人知晓的墓地,这就是下梅林传奇女性何华益墓。

何华益女士生于1898年,正是清光绪戊戍变法那一年,原籍广东中山,9岁随父亲去美国旧金山,20岁回国与下梅林村的书生郑满容结婚。婚后夫妇俩先是在下梅林村务农为生,后来又利用原宝安县深圳南塘街的两间祖屋,靠筹借来的部分资金,开办了鸿安旅馆,艰苦创业。经过不断的装修扩建,鸿安旅馆成为了当时深圳的旅业龙头。何华益也得到了一个广为人知的新名号——“鸿安婆”。

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之后,抗日名将叶挺奉党中央之命,组织南方各省抗日游击队,创建新四军。为了联络各界人士,扩大影响,叶挺同志经常奔走于广州、香港之间。为了工作方便,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,叶挺以何华益女士的鸿安旅馆作为办公地点,在这里联络各地游击队的负责同志和港澳爱国人士等。以后又把这里作为东江纵队宝安大队的联络点和革命志士的接待站。

这期间,鸿安婆不但给各地来的爱国志士提供食宿,还用旅馆的部分收益资助叶挺的整编和抗日游击队的活动。她还以创办商会为名,奔走于港澳,为抗战义务筹款。有一次,一名香港名流为了躲避战乱,住进了鸿安旅馆。他对抗战前景悲观失望。鸿安婆极力做他的工作,使他转变了态度,并主动为抗日游击队捐助资金。还有一次,鸿安婆听说游击队断炊了,她十分着急,连夜步行赶回梅林,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捐粮食,并组织村里的劳动力,把粮食送到游击队,解决了燃眉之急。

1941年,日军占领了深圳,鸿安旅馆也被日军占为据点。鸿安婆利用拥有通行证的便利条件,经常为抗日游击队送情报。有一次,她护送3名爱国人士从香港到深圳,路上被日军抓住,关押了一个晚上。第二天,因鸿安婆有通行证,日军只得将她放了。出来后,她又利用各方关系,多方周旋,终于将3名爱国人士担保出来。

何华益还将自己的儿子郑福荣送到东江抗日游击纵队去,当了一名抗日战士。在郑福荣的带动下,村里先后有10多名男女青年参加革命。郑福荣随部队转战南北,直到解放后才解甲归田。

何华益女士一面支持革命,一面扶贫,建设家园。她为许多爱国志士提供经济援助,无偿接待难民,收养多名孤儿。她带领青壮年劳动力在边陲小镇开荒种粮,筹资修路。她还支持教育,出资办学。解放前,下梅林村因地处偏僻,没有学校,只有一间私塾。是早年一个叫做郑福森的读书人开办的。只有10来个学生,还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学。何华益的丈夫郑满荣为了扩大私塾规模四处奔波。何华益知道后,从东门赶回村里,召开家庭会议,决定将自家祖屋借给私塾使用,使私塾的学生增加到了20多个。有的孩子交不起学费,何华益又以“打会”的方式,资助困难家庭的孩子。最终使私塾的学生增加到了将近50人。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,何华益把私塾更名为“焕明小学”,从此,下梅林开始有了较为正规的学校教育。

解放后,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,何华益女士将鸿安旅馆卖给政府,交由深圳邮电局使用。所卖房款全部捐给梅林村作为农业建设资金。此后,还将一间郑氏大宗祠全部拆除,拆除材料都用于建设梅林小学。

何华益女士于上世纪60年代去世。她一生爱国爱民,支持革命,行善积德,胸怀坦荡,无私奉献。她创建的鸿安旅馆作为东江纵队指挥部旧址,于1983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关闭